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又名螔蝓),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属于贝类软体动物。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单指陆生种类,虽然也包括许多不同科、属的动物,但形状都相似。此外,也有一些陆生的螺类在某些文献也被视作蜗牛。和蛞蝓很像只是差别在于蜗牛有壳。
蜗牛的结构主要是一个由碳酸钙组成的外壳以及一个软体组成。由于种类不同,每一个品种蜗牛的结构都有少许差别。
前鳃类(Prosobranchia)蜗牛的身体结构跟有肺类(Pulmonata)的最大分别是在于性别的区分以及呼吸系统。前鳃类蜗牛为雌雄异体,而有肺类蜗牛则为雌雄同体;另外,前鳃类蜗牛以鳃进行呼吸,而有肺类蜗牛则以肺呼吸。目前已知的大部分蜗牛都是属于有肺类的,所以相对来说,前鳃类蜗牛的种类比较少。
珍珠蜑螺超目(Neritopsina)的蜗牛种类较少,体形大部分很小,不容易被发现。它们都有半月形的石灰质口盖,一对触角,眼睛生于触角基部。本超目之下只有蜑螺超科(Neritoidea)一个超科,以及其超科所属的芝麻䗉蜗牛科(Hydrocenidae)以及䗉蜗牛科(Helicinidae),种类不多。
新进腹足超目(Caenogastropoda)的蜗牛种类不多,体形比珍珠蜑螺超目略大。它们的蜗牛都有石灰质或者角质的口盖,呈现多旋型或者圆形。头部有一对触角,眼睛生在触角的基部,有部分种类的外壳有比较特殊的缝合管。另外,本超目的蜗牛的外套腔上是没有嗅感器的。本超目底下有两个超科,分别是主扭舌目(Architaenioglossa)的山蜗牛超科(Cyclophoroidea)以及吸螺目(Sorbeoconcha)的麂眼螺超科(Rissoidea),而麂眼螺超科内的贝类大多生活在潮间带以及淡水水域,因此本超科内的部分贝类并不是蜗牛。
有肺类蜗牛占了蜗牛的大多数,体内有肺部进行呼吸作用,并且为雌雄同体。在有肺类当中,又以真肺目(Eupulmonata)占了大多数,而真肺目当中又以柄眼亚目(Stylommatophora)的蜗牛为最常见的蜗牛。
缩眼目(Systellommatophora)
基眼目(Basommatophora)
真肺目(Eupulmonata)占了蜗牛的大多数,有螺旋形外壳,没有口盖。外套膜内没有嗅感器,出口处有一个肺孔,可以收缩。1998年,Smith和Stanisic建议把真肺目分成三个亚目,分别是:海岸螺亚目(Actophila)、拟松螺亚目(Trimusculiformes)以及柄眼亚目(Stylommatophora)。
海岸螺亚目的大部分贝类,例如耳螺是生活于潮间带的,只有少数是属于蜗牛,例如台湾的罂粟蜗牛。本亚目的蜗牛眼睛生于头部上的一对触角的基部,壳口大多有齿状突起。
拟松螺亚目的贝类大部分生于潮间带,只有少数是属于蜗牛,例如蛳蜗牛。本亚目的贝类有一斗笠似的外壳,壳的右侧有一肺管,头部上的一对触角已经退化,眼睛长在触角基部。
柄眼亚目蜗牛是最常见的蜗牛,有两对触角,眼睛生于上触角的顶端。特别地,柄眼亚目蜗牛的眼睛在收缩的时候,会由顶端开始向内收缩。
蜗牛一般生活在比较潮湿,有植物丛中躲避太阳直晒,并且没有人会干扰的地方。在杂木林、原生林等地区,可以发现比较多的蜗牛种类;即使在花圃或者花园的角落,也有机会发现蜗牛。在寒冷地区生活的蜗牛会冬眠,在热带生活的种类旱季也会休眠,休眠时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层钙质薄膜封闭壳口,全身藏在壳中,当气温和湿度合适时就会出来活动。
一般来说,由于蜗牛需要利用碳酸钙来制造外壳,蜗牛通常生活在石灰质的地区,较少生活在火山或者酸性土壤的地区。由蜗牛的生活环境区分,可以把蜗牛分为地栖性和树栖性两种。地栖性蜗牛大部分都喜欢在地面活动,但少数亦会在树上活动。树栖性蜗牛一般都生活在树上或者植物上,它们的腹足可以伸展得很长,方便在树叶与树叶之间跨越。
蜗牛几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形大小各异,非洲大蜗牛可长达21公分,在北方野生的种类一般只有不到0.9公分。
由于蜗牛的行动缓慢,活动范围依物种而有所不同,但大多局限于小区域,因此当它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人类破坏的时候,便很可能会大量死亡。人为破坏主要有三方面:过分使用农药,破坏植物以及过量捕捉蜗牛。
一般蜗牛以植物叶和嫩芽为食,因此是一种农业害虫。但也有肉食性蜗牛(例如扭蜗牛),以其他种类蜗牛为食。蜗牛的嘴里有一条矩形的齿舌,上面长著细小而整齐的角质舌齿。这些舌齿最多有135排,大概每一排都有105颗,总数达到了一万颗以上。
每年5月-11月是蜗牛的繁殖期,蜗牛交配后,精子并不会马上被用来与卵受精,而是等蜗牛找到合适的环境、地点时才会考虑使用。有时蜗牛会将异体的精荚储存起来,保留在体内数日或数个月,以备不时之需。或是将异体的精荚分成多次使用。
有肺类蜗牛是雌雄同体的,有的种类可以独立生殖,但大部分种类需要两个体交配,互相交换精子。前鳃类蜗牛是雌雄异体的,只有母蜗才可以产卵。普通蜗牛将卵产在潮湿的泥土中,一般两到四周后小蜗牛就会破土而出;但少数蜗牛,例如堀川氏烟管蜗牛是卵胎生的。一次可产100个卵。
蜗牛的交配季节主要在潮湿温和的天气,例如春天。当蜗牛交配的时候,两只蜗牛的腹足会黏附在一起,并且会持续接近二十四小时,维持身体不动。这时候,是蜗牛最危险的时间。
如同东亚地区料理爱用螺类,法国菜有以蜗牛做菜肴,因此培育出一种个大肉厚的勃艮第蜗牛,有39-51毫米长,重达43-49克,现在这种人工养殖的可食用蜗牛已经随同法国烹饪向世界各地传播。详见法国蜗牛。不管是否法国蜗牛,都主要以泥土和腐叶作栖息地,很可能满布细菌或其他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因此食用蜗牛在“屠宰”售卖之前,都要经过一个为期约两星期的“排毒期”,以便蜗牛可以将在其肠脏内的细菌及有毒物种排出其体外。
蜗牛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不相同,在中国,蜗牛象征缓慢、落后;在西欧则象征顽强和坚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蜗牛的行动预测天气,芬兰人认为如果蜗牛的触角伸得很长,就意味着明天有一个好天气。
推荐
缓存:2025-04-19 13:29 e4b663a61d780d8b16602f6 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