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是一个非正式的口语化的词。意思是:好的,可以接受的。也可以表示赞同,同意。OK又可以写成okay或者O.K.,发音一样。它也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一个英文单词。
虽然人们一星期都要使用这个词达上百次来表示事情状况的行或不行,但可能很少有人去探究这个词的历史。实际上,这个词的历史并不长,它第一次被记录是在1839年,但毫无疑问这个词在此之前就流通使用了。对于OK 这个词的出处,已进行了很多研究, 其中艾伦·沃克·里德最终证实:OK 是出自一个笑话。有人把all correct这个词组发音成 oll (或 orl ) correct, 这个人或别人又把它拼写成oll korrect, 最后缩略成OK。这一名词术语被1840年的来自纽约州金德胡克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马丁·凡·布伦作为政治宣传口号。他出生于纽约的老金德胡克(OldKinderhoek),用这个地名的头两个字母作为竞选口号,意思是“竞选成功”。同时也使OK名声大振。同年有一篇社论,对于收到带有OK 口号的饰针之事作了以下评论:“可怕的字母,不仅对于说明马丁·凡·布伦的出生地纽约州的金德胡克很重要,而且它还是近期所举行大选的民主党的颇具号召力的政治宣传口号,‘一切正确’…那些别着这些饰针的人还应该心中有数要想把一切事都办得令人满意得需要他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美国人对某件事表示赞同或认可时,常说ok,意思是"好","行","不错".这个用语,最初是美国铁路扳道工人的用语。
他们当班时,如果铁路上一切正常,就说声All correct,即"完全正常"。由于All音接近"O",correct音近"K",为了方便,工人们就省读"OK"来表示同样的意思。后来,词义不断演变,现在不但表示"好","行","不错"这些意思,还包含有对别人的意见表示赞同,承认的意义。在签名中也用于表示同意,认可。
值得提出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OK一词十分流行,成了时尚用语。但由于用得太滥,以至出现不少误用现象。例如:
美国同事高呼OK,向这位33岁的中国科学家表示祝贺。(《中华儿女》1992年第5期)
斯束负尔先生蹲在地上看着中国蚂蚁如此悲壮的举动,像观看一场世界级的足球比赛,嘴里不停地惊叹着:“OK! OK!”(《当代》1991年第1期)
上面第一句的“OK”应改为“Congratulations”;第二句的“OK”应改为“Oh”或“God”。
甚至还出现超出汉语规范的乱用。例如:
评选的结果是李大鹏写的“西安喜来登大酒店”最“OK”。(《中华儿女》1991年第3期)
我所认识的邱昶,是热情、忙碌、笑意盎然且很能OK的年轻人。(《羊城晚报》1994年7月24日)
上面第一句的“OK”应改为汉字“好”;第二句的“OK”应改为为汉字“干”。
周海中教授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OK”》一文中认为,这种乱用“OK”的现象应该引起语言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他在文中建议,中文报刊图书中,最好将“OK”的含义用汉字书写;如果喜欢使用“OK”以显洋气时,应持慎重态度,做到正确、规范,以免出洋相。
推荐
缓存:2025-05-21 07:53 ee31aca2e71fc1d763b26d7 刷新